【精选】春节叙事的作文8篇
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,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。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叙事的作文9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正月初一,衡东县的一个小镇——大浦,家家户户挂着灯笼,贴着对联,孩子们穿着新衣,手拿爆竹在大街上到处玩。平日里冷清的街道,正月初一却格外热闹喜庆。家里除了老人,其余人都要去给邻居互拜新年。不管家里来了谁,都要放鞭炮迎接。爆竹声一阵接着一阵,满地的红炮竹屑,铺成了一层厚厚的红毯。奶奶说:今天可千万不能扫地跟倒垃圾。不然就把福气给送走了。晚上,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火锅,开心地聊着天。晚饭过后,放烟花就成了孩子们的一场精彩大戏。听着屋外的烟花声此起彼伏,心里觉得安稳又温暖。这大浦的春节,虽不及老舍《北京的春节》那般丰富,可在我的心里就是最好的。
刚入腊月的时候,家家户户开始采购食材,准备过年了,什么鸡、鸭、鱼、肉应有尽有。腊月24日也就是小年日,是大家默认的除尘日,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的一尘不染。寓意把除旧迎新,把今年的不好的、不开心的都统统送走。到了28日,就开始起油锅。炸豆腐、肉丸、鸡爪、扣肉……各种美食琳琅满目。一大盆切好的白豆腐下锅,油瞬间变的金黄,香飘四溢。自己亲手搓的肉丸子,味道更是美妙绝伦。这时候你只要到我们村里走一走,定会让你垂涎欲滴。
除夕那晚,一家人围在看春晚,守岁。这时候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到来了——长辈们开始分发压岁钱啦。并且让我们把红包放置枕头底下,寓意岁岁平安。到了12点开始烧香祈福,燃放鞭炮关财门(关大门)。
正月十五闹元宵。每到这时,就会有耍龙灯的人过来。你瞧,那条龙正舞动身体,到每家每户的门前舞蹈,上蹿下跳瞪着前面的大球不放,栩栩如生,仿佛一条真龙从天而降。
过了十五,年就算过完了,人们又开始忙碌,投入各自工作中。
这个春节,我和妈妈去了北京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,这是我第一次去,这一路上,我都好兴奋啊!
到了北京,我们先去爬了雄伟的长城。天空很蓝,长城特别长,它随山而建,我感受到了秦始皇的伟大和过去工人的艰辛!
后来我们参观了明清两朝皇上的家——故宫。它好大啊,我们在里面走了一天,把脚都走累了,才看了其中的一部分。难怪过去的娘娘们出去都要坐轿子呢。
我们又去了皇上家的花园——颐和园,那里有昆明湖和佛香阁,还有很长很长的长廊,风景很美丽。
最后,我们去看了被八国联军破坏烧毁的圆明园遗址。
在北京,我们还吃了老北京的特色小吃,有炸酱面、豆汁儿、炸焦圈、炸灌肠、北京烤鸭等。都很好吃啊,就是豆汁儿我喝不惯,觉得味道怪怪的。
可是,我们的时间有限,没有来得及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,也没有去动物园和海洋馆。妈妈说,我们以后还会再来的。
我好期待下一次的北京之行呀!
每当到了大年三十,五彩缤纷的烟花升上天空,好看极了!
有的像一座座瀑布山,有的像一颗颗小星星在天空中闪耀,还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……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,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,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。
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,利用倒与到的谐音,寓意福到了。还要挂上红彤彤的灯笼、对联。
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”,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,就像北方文化的粗犷,南方文化的细腻。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该地方的群体在学习积累生活经验、行为特质、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,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巨大的影响,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属于地方的文化烙印。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《文化论》中认为:“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—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,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。”
文化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,相比于整个中华文化,家乡文化是特殊的,但家乡文化的特殊并不与中华文化相悖,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,家乡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,中华文化寓于家乡文化的洪流中,可以说家乡文化是树之本、水之源。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久而成的,而春节和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,是代表团聚的日子,有关习俗更是难以数尽。
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衡阳市的祁东县的风石堰镇,现在就让我来说说我们家乡关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吧。春节在中国来说,是最大的一个节日了,不管身在何处的游子都会想尽办法回家来和亲人团聚。在过年的'前一个月,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开始准备年货,这是因为越靠近除夕,东西越贵。大部分的东西会被储存起来用作春节期间拜年时给客人享用,而少部分就是我们小孩子每天的零食。在除夕前
一周,我们这的农贸市场将会连续一周赶集,而父母就会把除夕夜的东西都准备好。而在这期间,我们全家会把所有的屋子打扫干净,说是可以把上一年的晦气全部都清扫出去。春节中,春联是必不可少的,在除夕那天,我们会用浆糊在每个门口天上带有祝福的对联,以此来表达对来年的期望。在除夕夜里的饭菜是最丰富的了,许多我们平时不怎么吃的都搬上桌子了,像我家,荷叶煲鸡、米粉蒸老鸭、酸辣鱼、鱿鱼、猪肚,泥鳅等,这些是绝对会出现的。在吃饭前,我们会被勒令先不准靠近桌边,因为大人们会先摆好碗筷放桌上,再添一点米酒,这便是我们的祭祖了。而我们这时便拿着已经切好成圆柱状的白萝卜和红蜡烛去门口,把它们摆成一条,然后一一点燃,目的是避免那些“先祖们”迷路,引导它们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家。一般等天黑了以后,每家都点上了,那时候放眼望去,一排排闪闪的星光,在夜里特别美丽,耀眼。大概要等上半个小时后,“先祖”们吃玩了,我们也就上桌一起吃年夜饭了。打开电视机,调到中央一台,看着联欢晚会,说说笑笑的,一顿饭在觥筹交错,欢声笑语中过去了。然后就是守岁了,除夕守岁是我们很重要的习俗之一,一家人围坐炉旁闲聊,看着联欢晚会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。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唐太宗李世民也写有“守岁”诗:“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”然后就是“开门爆竹”了,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一般在除夕那晚的12点50开始就有人开始放爆竹了,就是为了第一个放这开门爆,等这第一声响了后,便陆陆续
续的一声接着一声的响起来了。就如在对山歌一样,这里唱来那里和一样。接下来就是拜年了,因为奶奶在家里,是长辈,所以一般我家是初一都在自己家,清晨起床,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,新衣服也是必须的,从里到外都是新的,这是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、美好的开始。从初二开始,就会一直走亲戚了,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候了,因为可以拿很多的压岁钱,而我们拿着这些压岁钱,大部分会给大人,小部分就去买鞭炮。几个小孩子在一团,看谁扔得远,谁的又比较响亮。这种日子大概持续到初十的时候才渐渐减少了。 现在再说说中秋节吧。 中秋节,农历八月十五,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关于节日的神话故事有很多种说法,而被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嫦娥奔月、吴刚砍桂树的故事了。而历史的记载也有很多,相传我国古代,帝王就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。在民间,每逢八月中秋,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。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,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。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,慢慢的,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外地打工了,中秋节在家乡感觉渐渐的淡了,但是基本的还是不会变的。在我们家乡,当一缕缕桂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时,我们便知道是中秋节将要来临了。家里早早就会准备代表团圆的月饼,还有各种各样的圆圆的水果。
月饼的种类很多,有蛋黄的、绿豆的、桂花的、花生的等等,琳琅满目。在秋高气爽的晚上,迎着阵阵的桂花香,一家人吃了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晚饭以后,就提着孔明灯跑到山上或者空旷的地方去,每个人在灯面上把自己想对家人的祝福的话语都写在上面,然后一起放到天空,看着它们慢慢的升上了宁静而深邃的夜空中,好似将要把这些祝愿都带给远方的亲人之中去。当又圆又亮的月亮已经高高的挂在夜空时,我们会搬一张桌子到楼顶上,然后摆着各种各样味道的月饼,苹果,鸭梨、葡萄等水果也都摆满了桌子,都是圆圆的,像极了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明月。大人们会一人一杯酒,围坐在桌边,一边聊天一边赏月,而小孩子们便会一边吃着月饼,一边互相猜对方的谜语,或者玩着熟悉的游戏。有些人还喜欢在们门口两边各挂这一个红红的灯笼,彻夜亮着。我喜欢中秋的意境。那既是收获的积蓄,又是收获的开端。说她是积蓄,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。说她是开端,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,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。我想惟有经过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,才会有这种情感、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。
有人说,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,许多传统的习俗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,大为传统文化的遗失而痛心,其实大可不必这样,仔细观察一下,真正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习俗都还在,一起吃团圆饭、走亲访友、中秋赏月。吃月饼不都还在嘛,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与社会发展相背的,比如以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,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,时代在变,生活在变,我们的需要也在变化,因此习俗也必然会跟着变化,死守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,任何习俗都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的,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变化而不失其本或许才是最重要的。
热热闹闹的春节又到了。在春节里,小朋友们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穿上新衣服,到长辈家拜年,收到红包了。
今年也不例外。拜完年后,我和妈妈一起整理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。一看这数目还真不小。你看,这是奶奶、外婆分别给了1000元,舅舅给了800元,小姨1000元……看着这些钱,我眼睛眯成一条缝,心里乐开了一朵花,心满意足地笑了。
咦,这里还有50元,是谁给的呢?这么少。哦,想起来了,是大姨婆给的,难怪红包当时摸起来扁扁的,我就觉得有点不屑一顾了。这时,妈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,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宁宁,你别小看了这50元钱,这是大姨婆一年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攒下来的,她的红包比谁都来得不容易。”听妈妈这一说,我羞愧的地下了头,不禁回想起那天拜年时的情景。
那天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和妈妈到永康老家的大姨婆家拜年,走了很长的一段山路才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。我们拎着大包小包的拜年礼物,在村子里的小弄堂里七拐八拐,来到一幢破旧的黄泥和木板搭的楼房,这就是大姨婆家了。我们进了家,大姨婆和大姨丈公高兴地给我们泡茶,让我们吃花生和他们自己做的麦芽糖。爸爸、妈妈和姨丈公聊家常,姨婆则拉着我的手问我杭州的学校好不好,学习成绩怎么样。大姨婆告诉我,因为以前家里穷,所以几个表哥读不起好学校,所以读书成绩都不好,让我一定要珍惜在杭州读书的机会,好好学习,长大做大事情。从大姨婆的话里,我感受到了她对我浓浓的期待。在我们拜完年告辞的时候,大姨婆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,塞进了我的手里,说:“这是给你的压岁钱。你拿着买学习的书用。”在回家的路上,妈妈告诉我:“你大姨丈公生病了,干不了重活,所以去田里劳动的活大多数是大姨婆干的。她给的红包一定是平时种菜拿去卖,辛苦赚来的。”
现在,我看着这50元红包,我仿佛又看到了大姨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冻疮的双手,听到了她殷切的嘱咐。我想这钱是大姨婆平时辛苦积攒起来的,我一定要合理利用大姨婆给我的钱,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生活中,不辜负长辈对我的期望。
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哪一个?是春节。
春节里最重要的日子是哪一天?是除夕。
除夕日最重要的饭是哪一顿?年夜饭!
以前,烧年夜饭都是爸爸妈妈的事情。今年,我决定告别这种“饭来张口”的日子,今年年夜饭的点心,由我来搞定!
说干就干。我分别蒸好紫薯和山药,把它们分开放在两个干净的大盆里,趁热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和白糖,搅拌均匀。然后我就用两只手不停地抓呀抓,揉呀揉……直到它们变成一个紫色的面团和一个白色的面团。接下来,就是俺大显身手的时候啦!
我的第一道点心叫“团团圆圆”。我从两个大面团上揪下好几个小团,把它们搓成一个个圆溜溜的小球,然后加工成各色各样的圆球形:有半紫半白的,有紫白相间的,有全身雪白的,还有全身紫莹莹的……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?因为呀:圆,代表着团圆、圆满。我们在除夕这天吃年夜饭,不就是想要一家人团团圆圆?不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?
第二道点心:“大吉大利”。我用雕花的模具把紫薯泥固定好形状,把山药泥搓成细条状,再在做好的紫薯饼上拼出漂亮的四个字:大吉大利。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,都能够顺顺利利、吉祥如意!
第三道点心开始了……我先用手掌心把紫薯球按压成一个薄薄的、圆圆的大饼当做底面;然后,我用压扁的山药做成五片水滴形的花瓣,在五片花瓣的中心撒了一些蒸熟的南瓜泥——这是花蕊;再找来一根香菜做成花的叶子和根茎。就这样,“幸福花开”好了!
“当当当当……”电视开起来!欢快的乐曲响起来!
“团团圆圆”上桌喽!
“大吉大利”上桌喽!
“幸福花开”上桌喽!
爸爸妈妈烧制的各种菜肴也陆陆续续上桌喽!
快乐的春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。
盼望已久的春节到了。我们一家不辞千里回百色老家。年初一的一大早,我听到一阵狠震耳欲聋的鞭炮声“啪啦啪啦”响个不停。我心想这么热闹会是有什么活动吧?于是,我马上起床,去看个究竟。我一打开门就看见有些人在贴对联,孩子们手里拿着炮竹,走家串户,嘴里说着:“拜年了,拜年了,恭喜发财!”小孩个个穿着红色的衣服,欢天喜地地唱着,跳着。
紧接着传来一阵阵锣鼓声,生生入耳。我也急忙跟着小伙伴们去看热闹。老街早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,大家有的在看舞狮,舞龙,有的人在写毛笔字,有的用照片展示着我们家乡的一幅幅美景,有的在开展文艺活动,有的在唱山歌...
舞双龙的人们正踩着有节奏的鼓,左右摆动,前呼后应。好一个双龙戏珠,大家都连连拍掌称奇。真是热闹非凡,别有一番景象。
祖国的人们真是多才多艺呀!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来欢度青春,来住院祖国的繁荣昌盛,国泰民安,这真是个有民族特色而且愉快祥和的春节呀!
说起春节,大家应该不陌生,每年都要过春节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,挂灯笼,还准备了烟花、鞭炮,每家每户都要包美味的饺子吃上一顿一团一圆饭,吃完饭,然后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。
去年,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去爸爸的干爸干妈家,也就是我的干爷爷奶奶家,路上买了点爷爷奶奶爱吃的水果,我的干爷爷奶奶身体也不如以前了,脸上的皱纹也比以往多了,但还是那么喜欢我,还给了我压岁钱。
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,对于我来说不仅能穿新衣服还有压岁钱,可是好景不长,春节很快结束了,我真希望天天过春节。
文档为doc格式